廣東省中醫(yī)院二沙島醫(yī)院脾胃病科主任、副主任醫(yī)師 葉振昊 □主治醫(yī)師 何桂花
提到進補,人們往往會想到人參、鹿茸、燕窩、冬蟲夏草等珍貴材料。然而,對于某些人來說,蘿卜、陳皮等“清淡”之物同樣具有滋補效果。
相傳,慈禧太后在繁忙時常感頭暈、疲乏,御醫(yī)用人參湯為她進補,誰知越補越重,引發(fā)了胸脘脹悶、不思飲食、動輒發(fā)怒等表現(xiàn)。御醫(yī)束手無策,只好張榜求助。一位云游和尚揭榜,在眾目睽睽之下,從藥罐中倒出十多粒黃豆大小的“藥丸”,囑咐每次用白蘿卜湯送服,服藥期間禁食葷腥和補品,三天便可治愈。果不其然,服藥第一天,慈禧的頭暈就減輕了很多,第二天腹脹感消除,第三天精神好了起來。揭榜和尚所用的“藥丸”其實是蘿卜籽制成。
為何在這種情況下,人參還不如蘿卜籽有效呢?中醫(yī)理論中,有“以通為補”的說法,即順應五臟六腑的喜好就是“補”。慈禧生病是由于進補太過,膏粱厚味進食太多,脾胃受損,以致飲食積滯。用蘿卜籽和蘿卜湯通胃腸、行氣化滯,待消化功能恢復后,其他相伴癥狀自然就消失了。
現(xiàn)代人生活水平越來越好,以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冠心病、高脂血癥、高尿酸血癥為代表的“富貴病”越來越多。這些疾病有著共同的病機,即臟腑失和、阻滯不通,痰濕、氣滯、血瘀是罪魁禍首。相應地,解決之道在于“疏通”這些阻滯臟腑的病理產(chǎn)物。
痰濕體質(zhì)要“益氣”。這類人表現(xiàn)為肢體困倦、頭重如裹、胸悶腹脹、便溏、食欲不振、口中黏膩無味、舌苔白膩等,治療要化痰祛濕、健脾益氣。推薦食療方“五指毛桃茯苓芡實湯”,具體做法是:取五指毛桃30克、茯苓20克、芡實20克、雞半只、姜3片,將雞焯水,藥材洗凈,一同放入砂鍋中,大火燒開后,中小火再煲1個小時,加鹽調(diào)味即可食用。
氣滯體質(zhì)要“疏肝”。這類人表現(xiàn)為脅肋脹滿疼痛、胃脘滿悶、打嗝泛酸、食欲不振、口苦咽干、大便溏薄、焦慮抑郁、神疲懶言、舌尖紅、舌苔微黃、舌體稍胖有齒痕等,治療重點在于把郁結(jié)的氣機打通、理順。推薦食療方“黨參佛手茶”,具體做法是:取黨參5克、佛手5克,水煎代茶飲。
血瘀體質(zhì)要“活血”。長期生病、受過嚴重外傷或動過手術(shù)的人普遍是血瘀體質(zhì),表現(xiàn)為膚色暗沉、容易長斑、口唇暗淡或紫色、舌苔有瘀點,治療應從活血化瘀入手,促進體內(nèi)血液循環(huán)。推薦食療方“西洋參三七丹參茶”,具體做法是:取西洋參、三七、丹參各3克,水煎代茶飲?!?/p>